移石斋

Sunday, April 29, 2012

CSO现场(99,100):一天两场


Paul Lewis > piano
Schubert  16 German Dances
Schubert  Allegretto in C Minor
Schubert  Sonata in A Minor, D. 784
Schubert  Sonata in A Minor, D. 845



      作为布伦德尔的弟子,英国人刘易斯的舒伯特系列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直率,阳刚,尤其是奏鸣曲,显得不容置疑的有力。但我禁不住对比刚听过的内田光子的舒伯特——虽然曲目不同,但内田显然更注重细节的诠释,每个乐句都务求做到精致的解释。而刘易斯就显得太刚太板,缺乏内田的deligacy。
      台风上,刘易斯让我感觉有种生硬的傲气,没有交流的欲望。他的舒伯特系列,明年该演到晚期三首奏鸣曲了,到时候再听听,希望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Viva Brazil

Yo-Yo Ma > cello
Sérgio and Odair Assad > guitars
Kathryn Stott > piano
Joseph Gramley > Percussion

Mariano, Cristal
Piazzolla, Milonga en Re
Villa-Lobos, Choros No.5
Piazzolla, Oblivion
Guarnieri, Dansa Negra from Three Dances
Gismonti, Palhaco
Villa-Lobos, Melodia Sentimental 
Levy, Baiao de 5
Guerra-Peixe, Mourao
Piazzolla, Bandoneon from Suite Troileana
Jobim, Amparo Stone Flower
S. Assad, Homage to Our Roots
S. Assad and C. Assad, Back to Our Roots Suite

Encores: Piazzolla, Libertango
C. Assad, the Last Song
      终于迎来了在芝交音乐厅听的第100场,终于等到了马友友。多么圆满的100。多亏芝交善于筹款,在北美古典乐团大都不太景气之时,高歌猛进,不但签下穆蒂,而且签下马友友作为顾问,直接效果就是马友友在芝加哥的演出场次增加。也因此,才能有学生票放出来吧。
      马友友携手阿萨德兄弟,和老搭档Stott及Gramley,带来巴西/南美风情。这些人都是参加录制《探戈灵魂》大碟的组合。果不其然,曲目中不少是我钟爱的阿根廷皮亚佐拉的探戈。
      马友友热衷跨界。本场音乐会强烈地体现多层面的跨界。古典室内乐的演出形式和通俗性乐风结合,当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巴西音乐本身就是多元混杂的。通常认为,白人、黑人和土著印第安构成巴西音乐来源的三个主要支柱。但这种过于笼统生硬的界线无法容纳巴西音乐真正的多元性。比如撒哈拉以南非洲人的乐风,与北非伊斯兰地区的乐风就迥然不同。阿萨德兄弟强调中东的影响。演出最后两首组曲,都是某种文化寻根意义的作品。Sergio和他的女儿Clarice追寻的“根”,是指19世纪末从黎巴嫩移民巴西的第一代阿萨德(Sergio的祖父),他们用阿拉伯乐风(maqam)和巴西风格的柔和,来探讨数百万阿拉伯移民对自身身份的重新思考。
      但是,跨界的一个问题,也在音乐会里显示出来了:本来是多元的音乐语汇和语法,都要整合进以大提琴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套固定程式,结果越听到最后,随着新鲜感消失,就越觉得雷同和局限。大家如此买账,也许是因为马友友的个人魅力,超过了大提琴的表现力。
      马友友很善于把握气氛,现场讲话即风趣又谦逊,自然讨人喜欢。
      返场两首,第一首是我的皮亚佐拉No.1:Libertango,尽管缺了很重要的六角风琴,还是听的我情绪高涨。无憾,无憾。

Labels: ,

Thursday, April 19, 2012

Welcome, Prof. Pomeranz

      芝大终于在今天正式对外公布了聘请彭慕兰为University Professor的消息。历史系,以及整个社会科学学院的中国研究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很高兴,希望能够早日在课堂上见面。
      学校新闻在这里:http://news.uchicago.edu/article/2012/04/19/kenneth-pomeranz-leading-expert-china-appointed-university-professor-history

Labels:

Monday, April 16, 2012

CSO现场(98):澳洲室内乐团



Webern  Five Pieces for Strings
Crumb  Excerpts from Black Angels
Schneider  Winter Morning Walks
Schumann, (Arr. Tognetti) Op. 39, No. 5 (Mondnacht)
Schubert, (Arr. Brahms) Geheimes, Op. 14, No. 2, D. 719
Schubert, (Arr. Tognetti) Der Tod und das Mädchen, D. 810
Grieg, (Arr. Tognetti) String Quartet in G Minor

Australian Chamber Orchestra >
Richard Tognetti > artistic director
Dawn Upshaw > soprano

      澳大利亚室内乐团的灵魂人物是Richard Tognetti,他也是乐团的第一小提琴。将演奏者、艺术指导、作曲家集于一身的Tognetti,1999年年仅34岁时就入选澳大利亚现世国宝(National Living Treasure)。今天的演出与其说是展现乐队与原作,不如说是展现Tognetti的改编与演绎。曲目编排并无特定主题,从19世纪的浪漫派直到2011年的带爵士风格的当代作品,时代和风格的跨度很大,可能Tognetti有意表现乐团广阔的诠释范围。
      第一首作品把韦伯恩和Curmb的两部小作品拆开,然后交替演奏,这种类似拼贴的手法在美术作品里似乎更常见。我不知道这样处理的用意为何,如果说二者有什么联系,那就是听到Curmb实验性的“黑天使”,感觉韦伯恩的音乐语言倒没那么晦涩了。没觉得多好。
      第二首是美国当代女作曲家Maria Schneider为诗人Ted Kooser的一组诗歌Winter Morning Walk所作的歌曲。这也是她专为著名女高音Dawn Upshaw所做。诗歌展现的是美国中部农场的风情,很有韵味。音乐则加入很多流行因素,有的直接是爵士风格,据说在演出时也强调歌唱家和乐队之间的灵感激发,有很强的灵活性。总的听起来,风格甜美,和第一首反差很大。
      下半场第一首,也是由Upshaw演唱一组改编自舒曼和舒伯特作品的歌曲,三首连续。第二首则是格里格弦乐四重奏,Tognetti将之改编为小型弦乐团作品。
      总的来说,演出水平不错,Dawn Upshaw的演唱也给力。只是这种音乐会形式还是第一次经历,感觉的确和美国和欧洲的传统形式很不一样,更加突出了现代人对传统作品的改造和重新组合。从另一方面讲,这种音乐会,虽然口味驳杂,突出创新,毕竟让人感觉分量轻一些。

Labels: ,

Saturday, April 14, 2012

CSO现场(97):迪图瓦的法国感觉


Debussy Images for Orchestra
Dutilleux Tout un monde lointain… for Cello and Orchestra
Ravel La valse 

Charles Dutoit conductor
Gautier Capucon cello

      果然,指挥法国作品的迪图瓦就游刃有余多了。印象主义的细节和流动的效果都展现得不错,芝交一流的铜管乐部在第一首德彪西的演绎上相当出彩。31岁的法国大提琴家Gautier Capucon在芝加哥的首次亮相也颇为成功。我是第一次听现代作曲家Henri Dutilleux,虽然是现代派作品,但有情感,有个性,听着比较亲切而非摸不着头脑。对德彪西、拉威尔和杜替耶这三个有着紧密联系的作曲家,迪图瓦把他们的个性都表现得很充分。我尤其喜欢最后拉威尔的华尔兹:在这首向维也纳施特劳斯家族致敬的作品里,拉威尔即揉入了圆舞曲辉煌的华彩,又借着这种在20世纪20年代已经“过气”的形式彰显出自己的音乐语言。当迪图瓦找到演绎法国作品的感觉,我们也找到了迪图瓦的感觉。

Labels: ,

Saturday, April 07, 2012

CSO现场(96):迪图瓦一般了


Strauss  Don Quixote
Rachmaninov  Piano Concerto No. 3

Charles Dutoit > conductor
John Sharp > cello
Charles Pikler > viola
Nikolai Lugansky > piano

      第一次,听迪图瓦居然有些兴味索然。虽然演出漂亮、叫好,但我更倾向于认为是曲子的原因,而非指挥。当然,可能也是自己有些苛求了吧,再好的指挥,恐怕也不会所有演出都在最佳水准。
      堂吉诃德描述性太强,我认为这点其实有碍于斯特劳斯充分展现出自己语汇的魅力。斯特劳斯无意复制小说,只重人物刻画。但刻画的方式仍是叙述性的,结果未免显得有些细碎,而缺乏斯特劳斯作品中最动人的完整性的光芒。我承认Sharp,Pikler和芝交表现得都很不错,只是听下来略显平板。
      Lugansky的技术似乎很炫,炫得让整个音乐厅都激动。但也许我被阿什肯纳吉的经典诠释先入为主了,我总觉得Lugansky在细节把握上不够到位,常常含混不清一笔带过。而且今天和乐队的配合有些问题,或者是他太快,或者是乐队有些慢,总之效果远不如08年听Jarvi指挥、Bronfman钢琴那场。当然拉赫玛尼诺夫的曲子,煽情是足够的,只要把情绪调起来,基本就保证了在音乐厅里会成功。今天果然也是这样。
      用KQ的话,迪图瓦这场把每个曲子都包装得很好看,但更深的味道没表现出来。我某种程度上赞同,因此也更期待在下周的德彪西,杜替耶和拉威尔那场,迪图瓦指挥全法国曲目,能够有更出色的发挥。

Labels: ,

Sunday, April 01, 2012

CSO现场(95):内田,莫扎特钢协



Stravinsky  Concerto in D Major for String Orchestra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18,K.456
Mozart  Adagio and Fugue in C Minor, K.546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9, K.271 (Jeunehomme)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Mitsuko Uchida > conductor and piano

      觉得节目册中对莫扎特第九钢协的介绍很不错,粗译一下第一段:
      “在他21岁那个月,莫扎特完成了这支钢琴协奏曲。这是他第一首杰作。在路德维洗·冯·克歇尔编目系统中,它此前的270首作品中,流露出超凡的技巧,间或有伟大之处——其中不少至今深受喜爱并被经常演奏。但有了这支协奏曲,莫扎特第一次显示出,后世所记忆的莫扎特,将不会只是一名魅力四射、流畅非凡的乐者,而是一位具备历史意义和深挚情感的作曲家。”
      全场曲目中,我也最喜欢这首。我体会这支协奏曲的意义,是标志了莫扎特从少年天才,到成熟的艺术家的进阶。少年天才有很多,但能够成功进阶的不多,尤其中国培养的天才们,大多流于只有技巧没有思想。至于为什么不能,可以有很多解释,柳永现象是一种,本身智商情商跟不上,或者被过早获得的光环生生扼杀。那天和朋友聊起来有些乐者喜欢在音乐会上解说的话题。朋友提到某少年天才钢琴家就老喜欢解说,据说因为他觉着这样观众会觉得有bonus,更“值”,并且说如果我听鲁宾斯坦音乐会,我就希望他说两句。我觉得和此天才过去的表现一样,纯属搞不清形势:你不是鲁宾斯坦,鲁宾斯坦也不会说你说的那些废话和胡话。这就是少年天才和真正智者的区别。
      内田光子是智者,她的指挥和演奏很强调对话性,把曲子的情绪对比表现得很生动,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她手指下的莫扎特不是21岁,而是31或者41岁。
      另外C大调慢板赋格,我也是第一次听,从中能够体会到莫扎特对巴赫、以及整个欧洲音乐传统的敬意。在这支巴洛克味道明显的作品中,莫扎特把自己的个性植根在传统的形式中,表现出他对于音乐史的深刻理解。

Labe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