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石斋

Sunday, April 29, 2012

CSO现场(99,100):一天两场


Paul Lewis > piano
Schubert  16 German Dances
Schubert  Allegretto in C Minor
Schubert  Sonata in A Minor, D. 784
Schubert  Sonata in A Minor, D. 845



      作为布伦德尔的弟子,英国人刘易斯的舒伯特系列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直率,阳刚,尤其是奏鸣曲,显得不容置疑的有力。但我禁不住对比刚听过的内田光子的舒伯特——虽然曲目不同,但内田显然更注重细节的诠释,每个乐句都务求做到精致的解释。而刘易斯就显得太刚太板,缺乏内田的deligacy。
      台风上,刘易斯让我感觉有种生硬的傲气,没有交流的欲望。他的舒伯特系列,明年该演到晚期三首奏鸣曲了,到时候再听听,希望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Viva Brazil

Yo-Yo Ma > cello
Sérgio and Odair Assad > guitars
Kathryn Stott > piano
Joseph Gramley > Percussion

Mariano, Cristal
Piazzolla, Milonga en Re
Villa-Lobos, Choros No.5
Piazzolla, Oblivion
Guarnieri, Dansa Negra from Three Dances
Gismonti, Palhaco
Villa-Lobos, Melodia Sentimental 
Levy, Baiao de 5
Guerra-Peixe, Mourao
Piazzolla, Bandoneon from Suite Troileana
Jobim, Amparo Stone Flower
S. Assad, Homage to Our Roots
S. Assad and C. Assad, Back to Our Roots Suite

Encores: Piazzolla, Libertango
C. Assad, the Last Song
      终于迎来了在芝交音乐厅听的第100场,终于等到了马友友。多么圆满的100。多亏芝交善于筹款,在北美古典乐团大都不太景气之时,高歌猛进,不但签下穆蒂,而且签下马友友作为顾问,直接效果就是马友友在芝加哥的演出场次增加。也因此,才能有学生票放出来吧。
      马友友携手阿萨德兄弟,和老搭档Stott及Gramley,带来巴西/南美风情。这些人都是参加录制《探戈灵魂》大碟的组合。果不其然,曲目中不少是我钟爱的阿根廷皮亚佐拉的探戈。
      马友友热衷跨界。本场音乐会强烈地体现多层面的跨界。古典室内乐的演出形式和通俗性乐风结合,当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巴西音乐本身就是多元混杂的。通常认为,白人、黑人和土著印第安构成巴西音乐来源的三个主要支柱。但这种过于笼统生硬的界线无法容纳巴西音乐真正的多元性。比如撒哈拉以南非洲人的乐风,与北非伊斯兰地区的乐风就迥然不同。阿萨德兄弟强调中东的影响。演出最后两首组曲,都是某种文化寻根意义的作品。Sergio和他的女儿Clarice追寻的“根”,是指19世纪末从黎巴嫩移民巴西的第一代阿萨德(Sergio的祖父),他们用阿拉伯乐风(maqam)和巴西风格的柔和,来探讨数百万阿拉伯移民对自身身份的重新思考。
      但是,跨界的一个问题,也在音乐会里显示出来了:本来是多元的音乐语汇和语法,都要整合进以大提琴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套固定程式,结果越听到最后,随着新鲜感消失,就越觉得雷同和局限。大家如此买账,也许是因为马友友的个人魅力,超过了大提琴的表现力。
      马友友很善于把握气氛,现场讲话即风趣又谦逊,自然讨人喜欢。
      返场两首,第一首是我的皮亚佐拉No.1:Libertango,尽管缺了很重要的六角风琴,还是听的我情绪高涨。无憾,无憾。

Labels: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