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石斋

Wednesday, June 19, 2013

CSO现场(135):始于穆蒂,终于穆蒂


Mozart Symphony No. 41 (Jupiter)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 No. 4
Wagner Siegfried's Rhine Journey and Funeral March from Götterdämmerung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
Riccardo Muti > conductor
Rudolf Buchbinder > piano

     6年前得知自己即将入学芝大,在赴美前便上网预订了芝交的几场演出。第一场就是穆蒂指挥,曲目是柴六,欣德米特,和斯克里亚宾。如果这场演出没有临时加出学生票来,那么我6年的芝交生涯将以斯克里亚宾和穆蒂始终。今天应该是真正的最后一场,所幸还是穆蒂,感慨。6年前的演出,应该是芝交为物色新的音乐总监而安排,穆蒂前来,如同进行数场job talk。我的job talk,则最终令我完成在芝加哥的学习,去到下一站。
     莫扎特的朱庇特交响乐,是晚期最后一支大型器乐作品。此曲亦标志着莫扎特交响乐的终篇。这时的莫扎特,更为气定神闲,心无旁骛,技巧和思想都达到顶峰。全曲长达34分钟,莫扎特却只用了一个月不到就完成了。穆蒂不愧是指挥歌剧的大家,把这首曲目演绎得很有戏剧性,性格鲜明,张弛有度。作曲家和指挥家在此处相互塑成。
     Buchbinder主奏贝多芬第四钢协,华彩绚丽,气势通达。我阅读着曲目介绍,想象200年前的维也纳,虽然贝多芬在世,但乐队的技术性远不如现在,乐团未及好好排练便匆忙上阵,即便首演由贝多芬亲自独奏钢琴,但仍然一塌糊涂。如今被公认为钢琴协奏曲中最出色作品的贝四,直到首次公演28年后的1836年,才由门德尔松复苏。如果贝多芬听到今天芝交和Buchbinder的演绎,会不会觉得好得不可思议?
     瓦格纳调动了芝交几乎全体演员的力量。“莱茵之行”中,光竖琴就配置6架,而芝交常任竖琴演奏家只有两位,另外四位恐怕需外请吧。指环音乐,德意志精神的光芒完全凌驾于形式之上,让人听着时而心潮澎湃,时而沉郁凝重。今天选择的两曲,恰好是两种心境的极端形式。
     两年之后,终于又一次和老婆两个人去听CSO,手握在一起的感觉很好。她仍不喜欢过于厚重的东西,认为我们CSO生涯的句号划在贝多芬钢协就正好。我则觉得瓦格纳更过瘾,况且,一场音乐会和135场一样,应该有始有终。

Labels: ,

Wednesday, June 12, 2013

CSO现场(134):毕业


Haydn Symphony No. 48 (Maria Theresa)
Martinů Oboe Concerto
Scriabin The Divine Poem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
Riccardo Muti > conductor
Eugene Izotov > oboe

     下半场开始前,芝交主席Deborah Rutter与两位即将退休的乐手,法国号首席Dale Clevenger以及小提琴二部副首席Albert Igolnikov走上前台。作为芝交传统,每当有乐手退休,都将在最后的演出时,获赠印有芝交创始人和首任音乐总监Theodore Thomas像的奖章。这是我6年来的芝交经历中,第一次目睹这一温情的仪式。
     Clevenger和Igolnikov两位乐手服务芝交的时间,加起来共80年。Clevenger在管乐部任职47年,历经Martinon,索尔蒂,巴伦博伊姆,海汀克和穆蒂时代,并和这些大师一起,努力打造起芝交无与伦比的管乐部。Igolnikov一生则奉献给世界两大知名乐团:自1979年从苏联移民美国后,他一直服务于芝交。此前,他是列宁格勒爱乐乐团的小提琴手,当时乐团的指挥是穆拉文斯基。在Rutter分别向他们致辞后,两位老先生发表感言,盛赞芝交在当今乐坛无可比拟的地位,并表现出面对芝交辉煌的历史,自己的谦恭。其中Clevenger的一句话特别打动我:
     “我认为自己是毕业了,而不是退休。”
     6年来与芝交相伴,随着本周在芝大的春季典礼(convocation),也即将告一段落。这100多场芝交音乐会,是我求学生涯中最为珍贵的记忆之一。在和Vassar的遴选委员会吃饭时,历史系主任问我在学习之余做些什么,脱口而出的就是芝交。我是真的毕业了,我很理解Clevenger之所以prefer毕业这个状态:毕业预示着新阶段的开始,而不是一个求索过程的结束。只是,能够有半个世纪的时间,在最著名的乐团与最伟大的音乐家们一起学习、创作,这种幸运不是一般人都能获得的。
     6年前听的第一场芝交,就是由穆蒂指挥。我当然不希望,这是我能听到的最后一场芝交。
     今天最为精彩的下半场斯克里亚宾的第三交响乐《神诗》。恢弘、斑斓、炫目,很有瓦格纳及理查斯特劳斯那种高昂壮阔的浪漫主义。斯克里亚宾和瓦格纳一样,对尼采哲学情有独钟,他的音乐中还表达神智论者的宗教情感。虽然于43岁时英年早逝,但其音乐对手斯特拉文斯基也承认,若斯克里亚宾活到1920年代,还不知道他会创作出什么样的作品。或许,20世纪的西方音乐史会出现一个不同的路径和走向。
     穆蒂的演绎沉着稳健,把芝交的特色体现得极为鲜明。没说的,全场起立,掌声持久,这是我能期待的最好的毕业典礼。
   

Labels: ,

Monday, June 03, 2013

CSO现场(133):美女Ott


Mozart Duport Variations in D Major, K. 573
Schubert Sonata in D Major, D. 850
Liszt Grandes études de Paganini
Beethoven For Elise (encore)

Alice Sara Ott > piano

     80后美女Alice Sara(紗良) Ott具备了商业成功的所有素质。德日混血的她形象气质俱佳,12岁起师从德国著名钢琴教头Kammerling,赢得诸多琴赛奖项,技巧娴熟,有爆发的情绪,也有到位的细节处置。难怪在2008年20岁时,就已经成为DG旗下演奏家,其录制的李斯特“超技练习曲”及肖邦圆舞曲在德国及美国古典乐排行榜名列前茅。
      今天Ott一袭大红的长裙礼服,衬托齐肩短发和白皙的肌肤,在灯光映射下十分夺目。莫扎特的Duport变奏将近结束,我才发现她竟然是光脚上台,大概习惯了光脚踩踏板的感觉吧。观众也兴奋,屡屡在曲间鼓掌,惹美女一笑。
     “变奏”又成为今天主题。莫扎特的Duport变奏简单直接,听着像是热身。李斯特的帕格尼尼主题,情绪色彩变化丰富,和上次Hamelin的帕格尼尼恰形成呼应。Ott弹得活跃、清晰,一丝不苟,毫无漂浮之气。最后安可有点“轻”,只是最为大众化的“致爱丽丝”。想到可能是“爱丽丝”以此来致贝多芬,倒也可以谅解。

Labels: ,

CSO现场(132):青年乐者


Bates Liquid Interface
Mozart Piano Concerto No. 20
Bartók Concerto for Orchestra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
Jaap van Zweden > conductor
David Fray > piano

     今天的演出阵容突出青年主题:指挥van Zweden已是颇有声誉的60后,Bates是蒸蒸日上的70后作曲家,法国帅哥钢琴家、穆蒂之乘龙快婿David Fray则生于81年。
     我一般很少主动选择当代作曲家。芝交的当代系列我从来跳过。不过Bates的创作的确值得关注。前次听过他以能源为题材的作品,把爵士节拍、电声和古典乐风格结合得很独到,有点像复杂版的菲利普·格拉斯。这次的Liquid Interface是6年前的作品,当时30岁的Bates受到德国Wannsee湖的感染,写下这部表现水的作品,听起来似乎比近作有更成熟之处。Bates当过DJ的经历,使得他作品动感十足,有种易于接近的通俗。
     Fray的莫扎特和van Zweden指挥的巴托克,同样给人冲击力,特别是“管弦乐协奏曲”里那种异质的色彩(其中第四乐章的一个动机,通常被认为是巴托克对肖斯塔科维奇第七中行进主题的戏谑,不过也有研究认为其实两个人同时模仿了匈牙利作曲家Lehár的歌曲)。van Zweden指挥靠极有力度的身体语言突出节奏感,很带劲。

Labe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