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石斋

Wednesday, February 13, 2013

CSO现场(116):初闻休伊特




Bach French Suite No. 6
Bach Toccata in D Major
Debussy Pour le piano
Bach French Suite No. 5
Ravel Le tombeau de Couperin
Debussy Clair de lune from Suite bergamasque [ENCORE]

Angela Hewitt > piano

      作为当代巴赫键盘乐最重要的诠释者,安吉拉·休伊特的大名早就听过,但是一直没有机会找她的唱片来听。这个演出季,休伊特是钢琴系列的演出者之一,很早我就盯着了,她的票一出来,马上就订。倒是没有想到,这天(2月10日)正好是农历大年初一。
      休伊特的巴赫果然有自己的特色。今天带来的法国组曲第五第六,和D大调托卡塔,皆巴赫青壮年之作,休伊特的表达,重在明快亮丽。她的巴赫没有沉郁,也毫不机械,很有一种女性气质的活泼。她是那种喜欢将巴赫个性化的演奏者,不过并没有个性化到古尔德的程度,仍然在抒情中透着严谨和张弛有度。我并不确定自己十分喜欢这样的巴赫,但没有关系,深度并非评价巴赫演绎者的唯一标准,能够在众多诠释中,找到“明亮”这样一个特质,也相当难得了。
      相对而言,她今天对法国印象派的演奏更让我惊喜。无论德彪西还是拉威尔,休伊特把那种流动的情绪表达得十分饱满。也就是听到这里,我才清楚地认识到她对巴赫其实已经多么克制了。《库普林之墓》尤其精彩,那种精巧的密度和巴洛克音乐颇有呼应之处。
       看了介绍,才了解创作于一战期间的《库普林之墓》有着多重意义,一是对战争中创痛与伤逝的追思,二是对法国巴洛克音乐的敬意(法国巴洛克作曲家库普林也用tombeau的形式追悼逝者),三是在绝望和虚无的年代试图接续法国文化和精神的传统。自然,在这多重意义中,德意志正是法兰西的那个他者。而相对于法国巴洛克,最大的那个他者不正是巴赫么?休伊特把巴赫与拉威尔结合在一起,是否正是出于这一层历史感?

Labels: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