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石斋

Sunday, December 16, 2012

CSO现场(114):巴赫现代回响


Bach  Brandenburg Concerto No. 6
Clyne  Prince of Clouds [CSO Co-Commission]
Stravinsky  Dumbarton Oaks Concerto
Bach  Oboe d’amore Concerto in A Major, BWV 1055
Bach  Concerto for Two Violins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
Harry Bicket > conductor
Jennifer Koh > violin
Jaime Laredo > violin
Scott Hostetler > oboe d’amore

      先说说大体印象。Harry Bicket实在是神似演《国王演讲》的Colin Firth,两人都是英国人,年纪也差不多。结果是这场巴赫为主调的音乐会特别贵族化,沉稳、中庸,不温不火,就像国王演讲,没有激情洋溢的高潮,但一个字一个字也算抑扬顿挫。这一特点对芝交来说倒合适。芝交并不擅长巴洛克,稳重平实的演奏更能发挥其特长。不过对于Laredo/Koh师徒二人来说,就有点捂严了没high起来。下半场的双小提琴协奏曲,其实二人的对话感表现得蛮强的,很多时候感觉就是即将要高亢起来,结果必须随着乐团回到平实一路。可见,即使是协奏曲,独奏乐器也不能领得太远啊。
      这场音乐会的曲目安排,实际要揭示巴赫在现代的回响。斯特拉文斯基一生钟爱巴赫,晚年甚至每天要弹上一段平均律。在创作Dumbarton Oaks时,他深受勃兰登堡协奏曲的影响。当然,最后出来的语言完全是20世纪的,他不会让人轻易听出巴赫在其中的角色。而今年32岁的英国作曲家Anne Clyne(芝交驻团作曲家)则毫不讳言巴赫和斯特拉文斯基是她最喜爱的作曲家,因为“巴赫音乐的每个音符都在当下”,而“斯特拉文斯基的每行每个音都是本质性的。”当然,她为Laredo/Koh师徒写的双协,除了中间一两小段稍微有些巴洛克因素外,也基本听不到巴赫(或者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
      所以其实本场音乐会是古典、现代和当代一个杂糅。Bicket力图揭示其中的某种关联,虽然这种关联更多是概念上的。若没有文字解释,我就很难明白这种安排的用意了。

Labels: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