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石斋

Monday, November 05, 2012

CSO现场(108):席夫的巴赫平均律



Bach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ook 2
András Schiff piano

      西方音乐史极具指标性意义的作品,是巴赫的两部平均律键盘曲集。它们是奠基性的,不仅因为它们使用了全部12种调性,更因为它们示范了,调性是音乐的最基础结构。在这之后,音乐创作成为一种有规律、模板可以遵循的活动。直到无调性音乐出现前,以精确的数学排列为基础的调性音乐,规定了欧洲音乐写作的理性特质。
      我听巴赫的平均律大概快20年了,从来没有怀疑,它代表了欧洲音乐和非欧音乐(比如中国音乐)的一种分野。我从来以为,把一段音程平均切分成十二等份,代表了理性主义在欧洲的抬头,代表一切现代因素的到来。
      最近才知道错的多么离谱。平均律的理论的确在欧洲存在,但第一个精确推算出十二平均律,并把它运用到音乐创作的,是明朝宗室朱载堉。抄一段维基百科:“中國明代音樂家朱載堉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首次提出「新法密率」(見《律呂精義》、《樂律全書》),推算出以比率——2的12次开方——將八度音等分為十二等分的算法,並製造出新法密率律管及新法密率絃樂器,是世界上最早的十二平均律樂器。”而平均律算法的西传与大名鼎鼎的利玛窦相关。利玛窦在其笔记中记载了朱载堉的成果,并很可能在和欧洲友人的通信中加以介绍。而在后来欧洲出现的音乐著作中,也提到过“中国王子”发明了平均律算法。
      实际上,这与欧洲启蒙运动发生和展开方式极为类似。可见在欧洲成为“欧洲”的过程中,与亚洲尤其是中国多么息息相关。当然,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反证,中国在成为“中国”的过程中,其实也融入了极多在现代看来“非中国”的东西。
      十二平均律,是个很好的全球史故事。
      我很喜欢席夫今天的演奏。他既有学者般的严谨,又加入了许多自己的性情发挥。他的巴赫平均律热情洋溢,但不是激情四射;有当代人对于古典乐器的思考,但不囿于对古代风格过于冷静的解读。席夫的性格和我上次听他演奏贝多芬奏鸣曲一致,收放之间,执掌有度。

Labels: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