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石斋

Thursday, March 01, 2012

CSO现场(90,91):1910年代


    过去一周内,似乎总在回溯上个世纪初。前几日的奥斯卡颁奖,两个得奖最多的片子,都是向旧时代电影的致礼,其中《雨果》追溯到1900年代。两场CSO音乐会,曲目是勋伯格《月迷皮埃罗》和斯特拉文斯基《士兵的故事》,则分别作于1912和1918。它们让我想起大约10年前(!!),Here is Music网站做的一个专题:“1913年”。当时拈出这个年份多少有些随意,但歪打正着地点出了那个年代的重要性:多少重要的文学史、艺术史事件在那个时间点聚合。就艺术史角度言之,那个时代的绚烂、奇异、兴奋,至今毫不褪色。其实,当然不只是文艺的历史,也当然不仅是1913(还应该在加上一条:空间上也不仅仅是欧洲),1910年代是当代世界真正展开的年代,它的所有成就,所有问题,都在那时候崭露。所以霍布斯鲍姆会把他的所谓“短20世纪”的起点定在此时。
    布列对那个年代肯定热情有加,我想象他也许会像伍迪·艾伦新片《午夜巴黎》的主人公一样,宁愿与那个时代的人为伍。只可惜,那是百年以前了。布列心再不老,身体也老了。于是,在我满心期待他带来自己最为拿手的勋伯格和斯特拉文斯基时,CSO宣布布列病了,本季所有演出,只能临时替换指挥。呜呼,多么遗憾。
    两场听下来,更觉若是布列在,那真可说是完美。Beyond the Score这场和后面的那场,不但演出阵容可圈可点——请来Pierre-Laurent Aimard担任钢琴,还请了多次艾美、托尼和金球奖得主John Lithgow担任《士兵故事》的叙述——而且舞台设计也极有气氛。乐队和演员背后的三块背景屏幕,以梦幻般的色彩变化和流动的字幕,烘托出《月迷皮埃罗》诗歌的表现主义意象;又在《士兵故事》中,配合灯光和剪影效果,强化叙述的戏剧性。在音乐市场整体不景气的今天,能够选择现代派作品本身就需要勇气,能够如此费心投入就更属不易了吧。
    当初网站以“1913”为专题,因为《春之祭》在此年首演。斯特拉文斯基的这部芭蕾舞曲,当然可算是分水岭意义的作品,不过并不算唯一。在此一年之前,《月迷皮埃罗》上演,其大胆和创新程度,其实并不亚于《春之祭》。这次从头到尾连听了两遍,尤其在BTS那场,才认真了解了勋伯格和那个时代的紧密联系,尤其是他和马勒、康定斯基等人的交互影响。我在“1913”那个专题中,负责美术一文,专门引用了一段康定斯基,也提到青骑士社和勋伯格,可惜当时并不知道两个人之间竟有那么大交集。《士兵故事》是民间传说和史诗的交汇,里面的文学性丝毫不弱于音乐性,这暂且不提。当年做“1913”,李维写流行音乐新纪元一文,说巴黎上演春之祭时,大洋彼岸新奥尔良的“拉格泰姆”(ragtime)则揭开另一场革命。《士兵故事》恰好是两场音乐革命的交汇,拉格泰姆这种后来融入爵士乐的风格为斯特拉文斯基带来崭新的表现形式。音乐之外,还要“感谢”一战至俄国革命的大动荡,要不是它们让斯特拉文斯基一度财政窘迫,急于赚些讨好市场的快钱,也许他还想不到借鉴流行音乐因素吧。
    这次前来救场的Cristian Macelaru相当年轻,原籍罗马尼亚,长居美国。虽是首次亮相芝加哥,他的表现让人满意。

02/24
Beyond the Score:Sounds Strange?
Schoenberg Pierrot lunaire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Cristian Macelaru conductor
Gerard McBurney creative director
Kiera Duffy soprano
Pierre-Laurent Aimard piano
Kevin Gudahl actor
William Dick actor
Kate Fry actress
Demetrios Troy actor

02/28
Schoenberg Pierrot lunaire
Stravinsky The Soldier's Tale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Cristian Macelaru conductor
Kiera Duffy soprano
John Lithgow narrator
Annabel Arden director

Kevin Gudahl actor
Demetrios Troy actor
Adam Van Wagoner actor
Lindsey Marks dancer

Labels: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